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盘存量资产,扩有效投资4|大固废与资源化利用的进阶之路
阅读数:348

 

专栏阅读导图

 



基建咨询部  陈明娟

 Author

 

二十大党的工作报告提出要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的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我国已经实现固废零进口目标,未来将围绕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实施探索。

 

 

一、引言

/Introduction/

 

“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一直被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十四五”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可续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明确“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固体废物产生量一直在做加法,对资源环境影响巨大。为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表1 近一年政策梳理

 

 

二、十大趋势

/Ten trends/

 

《新固废法》针对固废处置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着眼于“减量化”,重点在于做到源头减量,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垃圾分类外,相关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势在必行。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制造商来说,可通过绿色设计等新兴技术为产品赋能,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可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固废经过分类处理后,对于不可回收部分,主要通过卫生填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可进行二次利用的部分,如建筑垃圾,可通过碎化等方式用于路面铺装,通过制造再利用,达到固废资源利用最大化;更进一步地,对固废可利用部分进行资源化处理,如垃圾焚烧发电、废渣制砖等等,能为前端供能的同时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闭环处理。源头减量、中端制造再利用、末端资源再循环,三个过程紧密衔接,互相联动配合,共同构建“固废分类-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处理-新产品”的循环发展体系。

 

随着产业政策推进、行业规范进一步完善,固废处置行业前景被众多企业看好,参与主体变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自2015年来,国资进军生态环保领域越演越烈。同时,各省市也纷纷通过重组、新建等方式成立自己的环保集团,进驻环境产业。在这样的趋势下,城投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本、资源、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的天然优势,重点关注固废“多位一体”综合处置基地、静脉产业园等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

 

1 产业链图谱

 

 

从产业图谱出发,大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有力驱动下,行业发展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市场发展空间大且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趋势一

新《固废法》实施,固废产业链迎来多重机会

《新固废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了固废管理的范围,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等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管理范围的拓宽,将推动固废产业链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加速释放。以垃圾分类政策为基础,产业链上游环卫装备制造首先迎来更新换代,未来将更加契合分类要求,新能源环卫收集、转运设备的需求将维持较高水平。环卫行业目前处于市场化转型中,链条中游未来也将释放更多环卫运营需求。垃圾实行干湿分离后,用于焚烧发电的干垃圾的热值增加,单位垃圾的发电量也会显著提升,从而推高下游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盈利能力。可回收垃圾资源化领域也会因为垃圾分类精细化、标准化而受益,非正规资源回收渠道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也能逐渐掌握主动权。

 

 

趋势二

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为发展趋势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性扭转,资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2020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绿色环保,对固废处理给予了高度关注。针对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处理出台了多项政策,以减缓固废带来的环境问题,再加上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固废产生量增加趋势虽未变,但增速放缓。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产生量约为38亿吨,比2020年仅多出0.5亿吨,“减量化”效果明显。政策倡行资源循环利用且固废减量趋势已经逐步形成的情况下,资源化和无害化才是固废处置主流发展趋势。

 

 

趋势三

信息化监管体系建立,监督力度加码

《新固废法》一出台,立马被冠以“史上最严固废法”的称号。一方面,在监督管理上,对比前四次修订,新法提出: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平台,推进固体废物收集、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针对危险废物,新法进一步要求: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通过线上建平台、线下备案的方式,实现对固废“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固废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整治力度上,新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严惩重罚”,将多项违法行为罚金上限提高至500万元的同时,辅以严格的执法标准,以此达到威慑潜在违法者的目的。过去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宁愿选择交付罚款来换取暂时的稳定生产,日积月累,带来严重污染。新法针对固废处置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惩治力度加码,以此提高固废处置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引导固废全产业链企业经营规范化、产业协同化,从根源上促进环境保护整体向好。

 

 

趋势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速

环境基础设施作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2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出台,文件中提出鼓励健全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并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今年1月,《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2〕7号)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着力构建一体化城镇环境环境基础设施;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园区)建设。政策强调加快环境基建,助力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环保“稳增长”特性值得重视。

 

 

趋势五

细分领域发展不平衡

依据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固废处理产业主要分为六大细分领域,分别为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工业固废处理行业、农林废弃物处理行业、污泥处理行业以及危废处理行业。《新固废法》施行,固废产业链迎来多重机会,但市场分析发现,我国固废处理虽整体进步较大,但细分板块发展不平衡。从行业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在固废处理存续多年的部分领域,如垃圾焚烧发电,已经逐步从成长期迈入成熟期,市场增速放缓;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处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细分板块尚处在萌芽期或成长期,且近几年政策推进稳定,市场前景广阔。以厨余垃圾处理为例,一方面,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多数城市开展,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释放,沼气发电、沼渣制肥等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厨余垃圾收处价格的逐年增长,也释放出一个正向信号,相关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我国厨余垃圾的收运均价在144.8元/吨,处理均价为238.9元/吨,收处一体均价为340.1元/吨,吸引众多环保企业涉足其中。

 

 

趋势六

行业集中度提升,大中型企业为主流

截止2020末,超过半数的央企踏入了生态环保产业;各省市纷纷成立自己的环保平台,国资进军生态环保领域的态势愈演愈烈,再加上整合、兼并、上市融资热潮的持续,环保行业产业新格局正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如长江生态、光大国际等活跃在各地的央企为第一梯队,各省市地方国企和全国性龙头民企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及以民营环保企业为主的第三梯队的行业新格局。竞争加剧,行业“洗牌”趋势明显,资金实力、资本运作能力强并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出局。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该类项目目前主要采取政府授予中标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实现项目运作,收入主要依赖于垃圾处理和焚烧发电,项目前期资金需求大且周期较长,对于寻常企业来说,并不具备此类项目的获取能力及后期运营能力。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我国环保行业中数量占比仅3.1%的大型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营收及利润,呈现出明显“二八定律”现象,资本、技术、管理与运营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推动行业整合,固废处理行业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趋势七

服务模式或迎全新升级

近年来,项目统筹打包成需求主流,从单一细分领域专业治理向环境问题系统解决方案转换,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化、项目范围综合化、投资规模大型化、绩效要求高标准等趋势愈发显著,对企业自身实力与资本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的部分环保企业趋于综合化、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一方面,上下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借助不同企业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求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发挥出“1+1>2”的效应。如技术类环境企业和地方环保平台合作,优势互补,整合双方资源,在环保市场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构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不局限于某一细分领域,业务领域横向拓展,逐步由“小而散”向“大而全”模式转变,通过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及一体化运营,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将成为发展主流,打造“综合环境服务商”将成为行业企业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趋势八

PPP与EOD协同,项目运作模式创新发展

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导向型、投资带动型产业。除工业污染治理和市政污水垃圾处理外,大多数领域为政府付费的纯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长产业链条下,若项目本身造血能力不足,对政府方来说,财政支出压力会很大。自2014年财政部推行PPP模式以来,环保领域采用PPP模式也随着近些年金融“去杠杆”、10号文限制新增纯政府付费项目、财承“10%红线”渐近等原因进入了缓行期。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4月至2020年11月,财政部PPP项目库出库环保项目共计2091个,约占出库PPP项目总数的20%。固废资源化利用在内的环境服务模式亟需寻求新的尝试和突破。2020年9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0〕489号),推出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EOD),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为产业开发带来增量收益,并依靠产业开发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缓解政府投入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企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项目投入,有效破解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贯彻实施EOD模试点,4月15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牵头,战略规划研究院等研究所共同组成的EOD创新中心成立。PPP与EOD协同,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各级各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践行“两山”理念具有重要而长远意义。

 

 

趋势九

融资模式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在资本投融资、债券投融资、银行信用等多个方面,持续获得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一个重塑再生资源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黄金时期,回收效率的提升、处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参与度的提高以及在国家支持循环经济、无废城市建设的投融资章程措施推动下,再生资源产业将迎来爆发期。2020年7月,首个国家级绿色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上海成立,采用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和参股子基金的方式,重点支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能源资源节约化利用等五大绿色发展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随着政策支持和行业景气的回暖,我国绿色金融在该领域应有更大作为。以绿色信贷为例,其主要投向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两个领域,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规模已达14.79万亿,从投向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99万亿元和3.79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72.9%。

 

 

趋势十

数字化、智能化为产业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路段、新要求。环保产业与各行业领域协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向环境领域不断渗透,带动环保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伴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环境科技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回收”“互联网+二手”等智慧环保业态开始出现,成为大型环保企业投资和布局的重点方向。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在推进城市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和整体效率,更好地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6月,华为与神采科技联合发布“固废智能体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的技术,实现固废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能助力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目前,该方案已经在江苏省省级环境部门得到广泛运用,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提升风险防范效率方面效果显著。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在固废领域的尝试,实现固废生态环境的智能化监管和数字化互通,会加速固废领域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成为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十四五”期间,环保企业应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司及项目的整体运营效率,上海环境、北控水务等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涉足或意欲涉足固废处理领域的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本、资源方面的优势对标学习,增强竞争能力,提升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