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盘存量资产,扩有效投资7|乡村振兴中县城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究
阅读数:902

 

专栏阅读导图

 



南京卓远王冠,李学乐,余旭

 Author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稳经济、培育新增长极,县城建设将承担重要使命,那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县域接下来到底该怎么走?

 

 

一、引言

/Introduction/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能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幸福感、安全感,一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在2021年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完成了战略实施的第一阶段目标。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方面,又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在中国“省-市-县-乡-村”的五级行政管理框架下,县城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对于达到一定经济指标的县城,政府采取“撤县立市”的方式,由省政府直接管理县级市,实现县-市平级,鼓励县城发展特色经济。县城经济发展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打破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现状的重要一环。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尤为重要。城市可以向农村转移过剩制造业产能,提供财政支持和先进技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农产品养殖手段,打造生态产业链,建立商品流通渠道。农村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新的度假休闲方式,向城内商超供应优质的农业副产品,同时发展清洁能源为国家节能减排做贡献。县城作为城市和农村连接的交点,农村的垂直管理行政单位,其商业化,市场化程度和发展策略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

 

图1 城市-县城-农村之间的关系

 

早在2020年发改委就已发布了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系列政策文件,之后又于今年3月先后发布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与《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部署均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县城上。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以县城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工作要求;明确了“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县城经济的将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表1 近一年政策梳理

 

 

二、十大趋势

/Ten trends/

 

县城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城乡融合面临的新机遇,进一步发挥县城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带动农村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以县城为载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投资决策参考,分析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切入点,基于县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出以县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立足城市分层理论,我们认为推进县城建设要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商业消费、金融服务五个层次与领域展开:

 

2 产业链图谱

 

 

  •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涉及完善市政交通设施、畅通对外连接通道、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 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主要涉及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涉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平台功能。

  • 商业消费方面,主要涉及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 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涉及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趋势一

发展县城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县城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空间、是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发展县城经济,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县城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功能全面布局,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并向乡村辐射,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县城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脊梁。首先,县城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广大乡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城经济是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城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最后,县城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离开县城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趋势二

城镇化水平是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核心

发展县城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吸引更多农民进入县城。这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点,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

 

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县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县城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城市无法替代的。县城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

 

而我国县城的城镇化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推动县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在活跃县城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趋势三

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时,县城建设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趋势四

传统基础设施与产业、商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

推动县城城镇化水平提高,带动县城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过去数十年我国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水平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虽然从经济单元体量来看,县城与城市差距较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市政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县城居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不少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如管网陈旧老化、路网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配套较差、停车场建设滞后、客运站设施落后等,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要推进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较好满足居民居住和出行等生活需要。

 

在传统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关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项目范畴,完善县城功能,聚焦县城、县级市城区以及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大力提升公共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纵深,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除传统基础设施外产业配套设施也将成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产业配套设施可供众多企业共用共享,直接影响着要素是否流入和企业成本高低。不少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升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冲抵了县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低的优势。要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在接下来县城基础设施升级中的关键所在,需要升级改造商贸中心、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完善冷藏、陈列、打包、结算、食品加工等设施设备,鼓励连锁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下沉农村。县城的基础设施这三个不同领域都将是未来的投资方向。

 

趋势五

传统公共服务及产业、生活配套公共服务相融合

公共服务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县级医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基础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传统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主要有健全医疗卫生设施、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发展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健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产业配套设施主要有提供“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便企政务服务中心;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盘活闲置资源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商业平台配套设施引导农村邮政、供销、电商、商贸流通企业从传统批发、零售向综合性服务转变,整合购物订餐、家政、职介、租赁、同城配送等服务,提高社区、村镇生活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质量。

 

趋势六

发展乡村旅游、冷链物流及现代能源等优势产业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有人口集聚。选择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方向,是产业选择的关键。结合近些年的成功案例及政策趋势,乡村旅游、冷链物流及现代能源等或将成为未来县城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方向。

 

在市场需求强劲推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政策的有力拉动下,乡村旅游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地域空间流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城乡体系和空间布局。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绿色、环保、完好度、新鲜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瞩目,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农产品如何在田间被采摘后顺利地继续保持绿色、新鲜、完好的状态、走上国民餐桌,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合理地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则能够保证农产品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并称要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积极培育配售电、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市场主体。

 

趋势七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纲要》,强调乡村经济需借助上数字化趋势,快速缩小与城市间的差距。《纲要》指出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重点包括农业现代化和推行数字乡村治理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容包括:1、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2、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乡村数字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由于农业资源禀赋的限制,在传统资源调配过程中容易出现空间阻隔、产业壁垒等农业产业融合的阻滞因素,引发产业融合效率较低、集成化规模欠发展等问题。数字经济在“三产融合”的构建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诸如农业电商平台、智慧农业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农业产业链模式,通过优势互补、劳动分工的商业模式提高交易环节的效率,整合不同空间的资源要素,提高整体涉农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产业融合、产销一体的速度。以智慧农业为基础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利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探索“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慧化少人”的智慧农业道路,发挥县城智慧农业先行先试的作用,以县城智慧农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智慧农业的发展。

 

县城层面,数字化改造能够更好的提升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

 

趋势八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文件,为全国各地农村产权有形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并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和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入新时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释放农村内生发展潜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成为主基调。尤其对于分散的集体资源,村镇难以统筹,则需要县城主体进行统筹规划,设产权交易所,以市场化方式盘活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其中,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标志着农村产权从“确权颁证”到“规模流转”再到“产业发展”的改革链条基本完整。

 

 

趋势九

国资平台将成为县城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县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县城的经济水平进而辐射乡村振兴,而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以县城为中心,以广大乡村为腹地,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培育比较优势,最终实现竞争力的获取。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发现,虽然乡村经济资源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乡村自身的统筹整合、运作管理能力较为欠缺,乡村资源布局散、乱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该类项目的实际运作通常涉及三类参与主体,一是区县级城投公司,具有地利优势,往往会参与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的项目;二是农投公司,具有产业专业优势,往往会参与一些产业发展、商业设施建设与运营方面的项目;三是省、市级城投公司,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往往会参与一些以整县、或成片的区域开发方面的项目。

 

趋势十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央企与社会资本参与县城建设

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县区财政平稳运行。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