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河南小麦风波,农业产业化供需失衡折射出的民生问题
阅读数:210

作者:研究中心-余旭  武汉子公司-李旻彤  市场发展部-童莉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39亿亩,收获进度过七成半。目前安徽、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进度过八成半,陕西进度过六成半,山东进度过五成半,河北进度过三成,山西进度近两成半。河南麦收进度后来者居上,其中过程却波澜起伏,一度引发社会舆情。

 

 

一、事件现状:面对负面舆情,全省“雨中夺粮”

今年夏收,河南小麦接二连三出状况:烂场雨、就地发芽、收割机卡高速、收割机坐地起价、农户哭诉颗粒无收等诸如此类新闻令人痛心疾首,引发社会大讨论。

 

面对网络舆情,河南迅速反应,全省上下全力开启“雨口夺粮”作业,如抢排田间积水、加强农机调度、抓紧烘干晾晒、强化跨区农机服务保障、做好困难帮扶、加强调度指导、做好小麦收储。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到6月5日17时,河南麦收进度约六成;6月9日17时,麦收进度超九五成,其中周口、平顶山等地进度较快,夏收基本结束;而濮阳、三门峡、济源等地的进度较慢,尚不足七成;6月11日17时,麦收基本结束。

图1 河南小麦风波事件前期态势

 

尽管反应迅速,也抢收了大量小麦,但在农业生产高机械化的河南,仍发生此类问题,这折射出农业产业化预见性不足、实践性不足等问题,进而爆发出更大的民生问题。根本原因在哪里?农业类平台公司如何尽其责?地方政府如何发挥预见性、规范性作用?本文将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就行剖析。

 

 

二、追根溯源:天气突变,农机供需结构性失衡,有形的手调节滞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对于确保夏粮丰产丰收、打好秋粮安全增收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而从河南小麦风波事件来看,在面对突发天气变化时,粮食安全保障仍有困难,农业产业化短板突出。究其根本,麦收季遭遇10年来最严重“烂场雨”,农机供需结构失衡恶化,而且中间协调机制效应滞后。具体而言:

 

(一)本地OR外地,突发天气短期内麦收需求急且大

 

根据往年麦收经验和数据,河南现有收割机数量加上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已能满足省内麦收需求,其中约七成的小麦是由跨区收割机完成收割的。但今年河南遭遇10年来最严重“烂场雨”,麦收窗口期比往年要短,起主力作用的跨区作业收割机难以快速调度到达河南,本地收割机数量难以满足当地急且大的麦收需求。从公开数据来看,2022年麦收高峰期,河南日投入联合收割机数量为11.2万台,而今年河南现有收割机数量已经接近2022年高峰期日投入数量的2倍,即22.4万台,才在半个月内实现九成的收割进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麦收节奏,导致麦收需求集中爆发,对收割机的使用需求亦随之集中爆发。在外地收割机调度到位前,农户只能“望天等农机手”,于是出现了网上热传视频“大量村民围堵十几辆外地来的收割机请求收割麦田,收割机坐地起价,双方难达一致,引来交警维持秩序”所出现的现象。

 

(二)履带式收割机VS轮式收割机,结构失衡显著

 

履带式收割机和轮式收割机都是麦收的一种农机,履带式收割机适应多元化作业,既能收水稻,也能收小麦,还能收其他作物,作业场景多元;轮式机主要收小麦和谷物,适合晴天作业。在旱地种植的河南,轮式收割机占主导地位,其保有量(17万台)远远超过履带式收割机(3万多台)。但河南连绵的阴雨天气下,占主导地位的轮式收割机只能“望地兴叹”,占少数的履带式收割机供不应求。

 

对此,河南积极协调周边省份,确保签约履带式收割机到位到田;农户也在积极自助,在抖音、朋友圈等平台广泛征集共享履带式收割机,加快雨后小麦抢收进度。

 

(三)缺乏统筹供需双方的中间平台,有形的手调节滞后

 

从各项公开资讯,我们发现在河南小麦风波事件中,农户的影子无处不在,面临收割机供给不足的情况,他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寻找收割机,甚至直接去高速路口拦截。而各地的供销社、农机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缺位,政府部门相关措施滞后性更是明显。如“南阳百余辆的收割机被堵南阳的高速路口,不允许下高速”事件,以及随后的“农机调度、跨区农机保障”政策,本已提前设置的经营机制、预见性机制、应急预警机制 1,均在负面事件发生后姗姗来迟。

 

政府部门“有形的手”滞后于现实需要,这根源于缺乏中间平台统筹供需双方要求,信息不对称。农机收割有两种模式:一是本地农机相关企业和农户提前约定,届时履约;二是外地收割机赶农时,跨区机动补充。由于恶劣天气突变,第一种模式供不应求,第二种模式同样失灵,农户急且大的收割需求,如田块规模、田块地址、作物类型、收割要求、收割时间等具体信息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快速为外地跨区收割机相关企业或个人所知。在政府部门未充分调度前,农户、外地跨区收割机相关企业或个人都在盲目行动。网络上纷传的“河南小麦遭灾,收割机‘坐地起价’!”“河南的收割机太奇怪,下不了高速很气愤,下了高速又不愿下地收麦”均体现了缺乏中间平台,供需双方盲目行动的乱象。

 

1河南省农业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豫农经管〔2018〕8号):要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农业生产托管形式,增强农业生产的收益与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他山之石:江苏、安徽、山东农业生产“土地股份合作+全流程托管”模式

同为粮食生产大省,江苏、安徽、山东三地的粮食产业化模式十分典型。经研究发现,苏皖鲁三省的粮食生产采用的是“土地股份合作+全流程托管”模式,即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水利农田设施及增溢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接受农户委托直接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或再委托给第三方托管主体(如供销社)开展全流程服务,譬如购买种子、施肥、喷洒农药、收割、储存、销售等,金融机构跟进开展金融支持,保险机构托底纾困,最终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农户只需签字入股,将农业生产完全托管,在每季收获之后获取分红即可。

 

该类模式下,分散的入社土地可连方成片整合,再选取适合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采用新型农机和新技术统一耕种管收,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充分解决了农户“进城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进城打工挣钱”的问题。

 

各省也在“土地股份合作+全流程托管”模式的执行环节设置了符合本地情况的机制。如在收割或销售环节,江苏南京新农集团重点打造“滴滴农机”共享平台,为农机作业服务的需求方和供应方提供对接服务;安徽通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分布图绑定粮食厂商、面粉企业,便捷市场化企业按图索“麦”,实现小麦产销无缝对接;山东济宁农服建立农业联盟产销一体化渠道,绑定联盟的利益,共同确保粮食顺利收割。

 

表1 苏皖鲁三地农业产业化模式

 

 

四、对症下药-多维度手段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

前文提及河南小麦风波事件的原因在于天气突变,农机供需结构性失衡,有形的手调节滞后。针对此,本文认为可从宏微观层面出发,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微观市场主体作用,如农业类平台公司入场发挥、市场化企业产业链利益绑定合作。

 

(一)政府部门:发挥地方基层组织作用,完善农机作业保障体系

 

从本次事件的起始来看,河南政府部门相关措施滞后明显。但对比同为粮食生产大省的江苏、安徽、山东,我们发现河南在2018年便已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豫农经管〔2018〕8号),提出要“扶持一批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经营性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饲料兽药供应、疾病防控等基本服务,拓展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显然,河南并不缺乏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顶层设计,但落地执行情况不甚好。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量化地方供销社、农机合作社在大田托管或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方面的目标,并纳入考核指标,减少农业基层组织不作为的可能性。

 

(2)基于农业基层组织,增加农业设备新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如支持农机装备企业建设智能化、绿色化农机生产线(车间、园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组建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孵化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智能化、绿色化农机共享中试线(车间、园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按照《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打造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3)重视农业设备的维护、操作培训,增加本地能够熟练使用农业设备的人群。光有研发投入并不足够,农业设备后续的维护以及迭代操作培训亦必不可少,需邀请专业服务机构或者运营机构对农业基层组织的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充分把农机维护、操作服务扎根到农业基层组织。

 

(4)制定农机跨区应急保障体系,重视跨区农机共享。河南约七成的小麦是由跨区收割机完成收割的,而南阳农机告诉被堵一事表明,在顶层设计方面明确农机跨区作业的应急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既能兜底河南应急麦收,也能降低购置大量农机只供农时使用的尴尬。以安徽为例,夏收、秋收时节,针对跨区作业农机“结伴而行”的特点,各收费站提前制定道口保畅应急预案,设立跨区作业车“绿色通道”,配置熟悉业务的专职外勤,前置查验、优先疏导,确保收割机运输车辆安全快速通行。同时,在各收费站广场设置便民服务台,针对夏季高温的特点,提前备足矿泉水、方便面、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行车地图等物品,为跨区麦收作业人员提供优质、便捷、周到的出行服务。

 

(二)平台公司:协助政府调控市场,发展农机装备产业。

 

平台公司在政策支持、运营经验、地方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我们研究发现其协助政府调控市场,发展农业装备产业的路径有两种:

 

一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企业招商引资,补链延链。该路径下,平台公司将农业产业作为一个业务板块进行运作,开展作物种植、收割业务的范围及业务规模可控性较高,同时,关于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设备、金融投资、保险兜底等业务,平台公司可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其中。但由于参股参与度较低,平台公司需要补链延链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如产业招引方面,根据地方资源情况和发展环境,通过平台公司招引外部农机装备产业企业、电商物流企业、面粉企业、粮食企业入驻,兴建产业园区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按照《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河南农业产业化链条企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在于“发展发展农机装备产业,推动农机装备设施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以洛阳为核心,郑州、开封、漯河为主要支撑,许昌、新乡、安阳、南阳、驻马店等多点突破发展,建设一批农机装备产业园、产业集群,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装备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二是合资成立专业的农业产业化平台公司整合内部资源。该路径下,平台公司的业务范围更加聚焦,专业化程度较高,便于围绕农业产业化全流程托管。管理运作上与其他基建类平台公司有效区分,有助于实现乡村业务板块的战略目标。结合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来看,此种模式也有助于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为乡村地区提供助力,以原有的农业生产为核心推动其他产业融合互补的传统业务体系,有利于农业内部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