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城市国企产业投资(下)|城市精细化管理下的市政环卫五位一体化发展
阅读数:405

 

当前城市国企正从“融资端”逐步走向“投资端”,其定位随之转变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投资主体”。相对一般企业而言,城市国企兼具盈利性和社会功能性,因此其投资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既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起到调和国民经济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投资能力、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的投资产业,才能最大化城市的潜力。对此,结合实际,卓远已推出【城市国企产业投资(上)】专栏,提出了城市大管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土壤修复、智慧文旅、社区养老等八大主题。随着新基建、产业投资等政策更新,卓远继续推出【城市国企产业投资(下)】专栏,提出市政环卫一体化、污水处理、长租公寓社区、智慧路灯、IDC、智慧停车、供应链服务共七大主题,详细对上述产业发展政策、产业链、城市国企参与路径和案例加以剖析,研判投资趋势,并提供响应的投资参考。

1、城市精细化管理下的市政环卫五位一体化
2、水环境综合治理下的污水处理商机大解析
3、行业洗牌背景下的长租公寓投资策略分析
4、5G新基建背景下的智慧路灯投资方向
5、新基建背景下IDC行业发展方向
6、新基建背景下智慧停车的发展方向
7、产业互联时代下供应链服务的发展新机

 

作者:南京卓远研究中心

 

图片

 

 

城市管理提档升级,从中央到地方日益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四五规划纲要将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写入其中,明确提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并强调“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以高效满足群众需求。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镇人口逐年上升,城市治理难度的提升,但人民对于市政环卫等公用事业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推动市政管养等公用事业在管养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推动市政环卫等公用事业管养一体化综合化发展成为新的趋势,也成为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过去疫情下我国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其影响也被放大,在市政环卫等领域现行治理模式下存在着多部门管理沟通协调机制不畅、考核管理缺位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通过推动一体化治理,有助于打破政府部门间的壁垒,通过引入第三方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管养精细化水平和管养资金使用效率等,从而提升市政设施环境品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目前市政环卫一体化模式下,大幅提升了服务资质、资金规模、运营管理能力等行业壁垒,从当前市场参与者来看,既有传统的环卫等企业也有许多企业纷纷跨界而来,行业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处于进入窗口期。对于城投公司等国企而言,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应顺应当前形势积极参与其中,并凭借其国企背景以及长期参与城市发展建设积累的丰富项目运作经验、资产资源、品牌优势等优势快速做大做强,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核心观点

1.行业发展逻辑

  • 国家对城市管理要求提升,行业快速发展;

  • 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技术不断进步,为管养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行业参与企业模式分析

  • 传统市政环卫企业参与模式:主要是通过深挖环卫内涵横向拓展。通过传统的政府采购、PPP、BOT、TOT等方式承接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

  • 设备制造类企业参与模式:一是“环卫装备+环卫产业服务”双轮驱动,为环卫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二是全产业链模式,企业不仅在向中游管养领域拓展,更是在向下游固废垃圾处理环境拓展;

  • 物管类企业参与模式:一是自主运营模式,直接参与地方政府招投标或与地方政府成立合资公司。二是与传统环卫企业合作,通过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快速提升其市政环卫服务能力;

  • 固废处理类企业参与模式:采取“环卫一体化+固废处理”打造大固废模式,一些大型龙头企业,逐步构建“制造-环卫-固废处理”的闭环模式;

3.投资建议

  • 管养一体化项目较为契合城投企业资源禀赋及企业功能定位,建议城投类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 以环卫为切入口,快速推进产业链横向拓宽纵向延伸;

  • 收并购或合资等方式快速切入;

4.投资风险

  • 政策因素带来的市场需求风险

  • 人力成本持续上行的风险

  • 并购整合标的不及预期

  •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5.标杆企业

侨银环保、龙马环卫、启迪桑德

 

一、行业背景

 

市政环卫五位一体化主要是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政府与企业共同协作下搭建管养一体化综合平台,打破传统的市政环卫设施管养政府部门间的壁垒,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引入专业的管养企业,对城市市政、环卫、绿化、河道、管网等公用事业开展一体化管养,提高管养维护质量和水平。

 

表1 市政环卫新老模式对比

 

1.国家对城市管理要求提升,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管理、城市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7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指明了城市管理新方向,各省市积极响应制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案,如《北京市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北三步走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关于印发郑州市进一步改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通过对各地政策梳理,城市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包括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二是专业化,在环卫作业、园林绿化、地线管线等引入市场化力量,提升专业水平;三是平台化,建设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四是生活化,关注市民具体生活场景和细节,如生活场景、商业场景、文旅场景、交通场景、工作场景、智慧场景等,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传统的市政管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治理需求,而市政管养一体化模式充分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要求,符合政策导向。

2.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以市政环卫一体化管养为代表的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市场化进程加快,行业发展潜力大。一是国家通过管干分离、数字管理等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释放,项目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合同体量也越来越大,上亿元的管养一体化项目层出不穷。二是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民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推动管养一体化项目市场规模快速成长。三是地方积极探索,新模式发展日渐成熟。如重庆的“滨南模式”,重庆目前无论是在主城还是区县,市政、环卫还是绿化等统一由当地的滨南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建立了“企业一体化承揽、全区域覆盖、全流程作业、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考评、按标准全额付费”的“滨南模式”,通过作业间的交叉协作,提高了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此外厦门海沧区也将区内环卫、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等公用设施管养业务合并打包统一由区属国有企业海沧城建集团,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统一管理,海沧区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技术不断进步,为管养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方面是我国环卫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一体化相关制造业的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为一体化建设中机械化率的提升提供保障,机械化率的提升有力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企业参与的意愿。目前无人驾驶智能环卫装备已经逐步应用,未来受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推动机械作业加快取代人工作业是一体化模式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参与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提供了支撑,管养一体化项目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未来企业的异地扩张等都需要精细化管理与顶层智能环卫平台的搭建,为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稳定输出提供保障。

 

 

二、行业发展趋势

 

1.参与企业多元化趋势明显。

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综合性较强,业务内容丰富,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目前市场的参与主体从行业上来看包括传统的市政环卫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地产物管公司、固废处理企业等,企业组织类型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国资、民营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行业整体较为分散,龙头市占率有望提升。由于参与者众多,行业整体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且分散,随着模式的逐渐成熟,未来大型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

图1  市政管养一体化产业链图谱

 

2.新模式下企业参与难度大幅提升。

一是管理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更高。市政管养五位一体涉及市政环卫、绿化、河道、管网等公用事业,项目服务内容丰富综合性较强,对企业相关资质要求、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运营水平等综合实力要求较高。

二是资金、技术壁垒大幅提高。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体量大作业范围广,未来发展呈现机械化、智慧化的趋势,各类设备及技术投入加大,对管养企业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地方上一些一体化项目对申请人的财务要求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大型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设备技术含量提高作业效率。

三是未来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目前地方一体化项目不断释放,市场规模庞大,传统环卫企业、垃圾处理公司、环卫设备制造企业等多方市场主体纷纷进入,大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布局,抢占市场,未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三、传统市政环卫企业分析

 

传统市政环卫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中长期从事环卫运营业务的一些地域性民营企业,如玉禾田、侨银环保等,也包括大型城市环卫主管部门改制转化而来的国有环卫企业,如北京环卫,以及一些在原有业务领域逐步延伸至环卫管养一体化领域的大型国企,如北控城市资源等。

 

商业模式

主要是通过深挖环卫内涵横向拓展,将园林绿化、物业保洁、市政环卫工程建设、公共设施维护、下水管道清梳、道路管养等纳入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边界。

目前部分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纵向拓展,致力于提升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如侨银环保逐步向后端布局垃圾处理业务;北控城市资源打造环卫+危废的综合平台。参与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政府采购、PPP、BOT、TOT等模式承接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

从服务地域上看,从局部向全国辐射,传统环卫企业包括改制来的国有企业多数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在一定地域内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如侨银环保、玉禾田市场多位于华南地区,昌邑康洁、山东银湾主要是华东地区、重庆新安洁主要是西南地区等,目前此类地域性企业,通过多年深耕当地积累的品牌效应及运营能力,逐步推动业务向全国布局,如侨银环保,业务范围逐渐从深圳向全国辐射;北京环卫也通过异地复制其“大环卫、全覆盖、一体化”的京环模式逐渐由地方性环卫企业向全国环卫企业转变。

 

盈利模式

收入来源多样化,一是市政环卫业务收入,基于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稳定的客户关系以及市场化改革推进,此类业务发展较为稳定,疫情下也实现了逆势增长;二是物业清洁收入,总体来看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且从中衍生多项增值服务;三是固废处置收入,如生活垃圾处置,目前该类业务收入占比较小。

 

竞争优势

传统专业环卫服务公司,从业时间长,项目经验丰富,行业影响力大,竞争优势明显。

一是运营经营优势,自成立以来业务以环卫服务为主,参与实施大量项目,项目经验丰富,而管养一体化项目综合性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在此类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也偏好具有丰富项目经历的公司;

二是资质优势,各类资质较为齐全;

三是品牌优势,在长期服务中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特别是在一定地域内企业品牌美誉度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四是政府资源优势,特别是改制而来的国有环卫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项目承接多依托于与地方政府合作,此外国营性质的环卫企业具备较为强大的资金实力,承接大订单能力较强,而民营性质的传统环卫企业其资本能力偏弱限制其承接大型项目。

 

标杆企业:侨银环保

侨银环保成立于2001年,2020年1月于深交所上市,公司围绕“人居环境综合提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生产生活污染防治一体化、城乡公司设施维护管理一体化和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综合性环境服务体系,成为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优质环卫龙头,业务区域由广东向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辐射,由区域性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2017、2018、2019年年化环卫订单总额民企第一名。

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积极布局上下游,构建综合性城乡市政环卫服务体系。立足优势的城市环卫业务,横向拓展产业链,为城市提供综合性服务,同时基于公司环保创新技术,纵向上延伸产业链,近年来公司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布局污水处理、渗滤液运输、危废处置等领域,公司业务逐步涵盖垃圾分类、城乡环卫、垃圾处置、绿化、公共设施维护、下水管道清梳等城市各方面。成功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加速业务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公司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资本实力。侨银环保IPO募资1.9亿元,主要用于加速主业发展,包括购置环卫机械设备,增加公司项目数量,提升作业效率、构建和升级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加强管理实施精细化管控,提高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行业资质齐全,能够适应不断提升的招标要求,拥有较高的资质壁垒。公司具有《国家清扫、收集、运输和清洁类环卫服务企业等级一级资质》、《广东省清扫、收集、运输和清洁类环卫服务一级企业资质》、《国家环卫A级资质》、《中国清洁清洗行业等级资质国家一级证书》、《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和环保工程专业总承包证书》、《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等,可以实施全产业链服务;二是项目运营管理优势,人才结构完善。公司运营过200多个项目,项目运作经验丰富,具有一大批设备研发、环卫、市政园林、项目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三是市场拓展能力优势,企业借助其专业能力、品牌和规模优势,市场拓展能力较强。四是信息化优势,企业建立了“智慧环卫指挥中心”,对作业车辆和作业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和调度,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益。

(参考资料:侨银环保官网、券商研报)

 

 

四、设备制造类企业分析

 

设备制造类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具有一定的资本优势,承接大项目能力突出,随着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的爆发,企业向下整合产业链的动力强劲,目前代表企业有龙马环卫、盈峰环境、徐工环境等。

 

商业模式

一是“环卫装备+环卫产业服务”双轮驱动,为环卫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协同发展,打造纵向一体化产业链。目前向下拓展市政管养领域的上游企业,环卫信息技术、劳保用品等企业较少,主要以环卫设备制造企业为主,多以环境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并逐步横向拓展服务范围,发展模式比较成熟。环卫设备制造企业参与行业发展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特别是一些大型环卫设备制造商产品种类齐全,涉及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装备、垃圾处理装备以及新能源车等,涵盖管养一体化领域大多设备需求,同时通过直接参与下游管养市场,也有效实现运营服务推动制造业发展,带动企业环卫装备销售和新品研发,为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提供多重保障。

二是全产业链模式,一些设备制造企业不仅在向中游管养领域拓展,更是在向下游固废垃圾处理环境拓展,致力于打造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工程安装、服务及固废垃圾处理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如龙马环卫在“装备+服务”之外,也在积极扩展“固废处理+国际业务”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盈利模式

盈利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环卫设备产品,包括产品销售、租赁及后期维护等,客户包括政府环卫部门、管养企业、保洁服务公司等,销售方式以直销为主代销为辅,此外新能源环卫装备正成为此类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环卫一体化服务收入,主要是环卫主管部门监督经营过程并根据对项目公司的考核结果进行付费,该项业务具备合同期长、金额大、收入稳定的优势,目前该项业务营收占比快速提升,毛利率大约在20%左右虽然略低于设备制造,但同比增速远高于设备制造业务增速

 

竞争优势

环卫设备制造企业除在项目运作经验上欠缺之外,本身具备多项竞争优势,目前在管养一体化领域竞争中表现突出。

一是成本优势,环卫装备由于作业时间长、重复次数多,折现年限通常较短,装备更新换代快,再加上目前装备高端化趋势明显,行业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设备制造公司使用自产设备采购成本相对更低,因此在成本上有着天然优势,此外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也可以第一时间用在自身服务项目上,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渠道优势,设备覆盖面广,涉及城市及乡村,在销售中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利用装备渠道拓展服务市场优势显著,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大量的外延式并购;

三是技术能力,公司通过增加自主设计的、技术附加值较高的设备既有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也能提高企业整体毛利率提升盈利能力。目前一些大型的环卫设备企业日益重视研发;

四是产品竞争力,企业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提供专用性能高、质量可靠的产品,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不同场景应用需求,通过设备产品积累渠道、资本等方面优势。

 

标杆企业:龙马环卫

龙马环卫成立于2000年,前期以环卫装备制造为主,包括环境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装备,目前逐步加大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环卫装备的研发。2015 年公司切入环卫服务领域,并在当年中标海口市龙华区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后期陆续中标贵阳、河南、江苏等地环卫一体化项目。2019年营业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环卫装备制造营收24.0亿元,毛利率30%,环卫产业服务17.9亿元,毛利率20%,营收同比增长71%。

公司经营模式主要是“装备制造+环卫服务产”协同发展战略。公司环卫装备目前市占率第二,仅次于中联环境,公司环卫装备产品系列较为全面,涵盖清扫车、洗扫车、高压清洗车、垃圾转运车、垃圾站设备、无人驾驶环卫车等400余个型号产品,可广泛满足客户需求,市场覆盖面广,产品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为公司环卫运营项目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司在环卫运营市场布局较早,市场拓展也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化布局,业务涉及海南、广东、贵州、福建、江西、安徽等17个省市,实现了环卫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异地复制。

公司具备多项竞争优势,一是设备成本优势,目前公司环卫运营项目所需设备基本来自于自产设备;二是设备配套能力强,公司对设备的性能、生命周期非常了解,在环卫运营方案设计中能结合产品特点设计最优的配套方案和保养方案,延长设备使用期,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公司也可以针对环卫项目需要定制化设计更为实用的产品,促进设备的更新优化,实现运营与装备的有效互动,相互促进。三是研发实力雄厚,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环卫装备行业门槛相对较高,公司深耕多年,具备雄厚的技术与研发实力。2019 年公司新增3个省级研发平台,有效专利272 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多达238项。公司在传统的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装备之外借助研发优势,推进新能源产品、环卫装备智能车联网系统研发;四是品牌优势,公司十分注重品牌建设,公司“福龙马”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龙马”牌产品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品牌优势也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优势之一。

 

 

五、物管类企业分析

 

物管公司成为市政环卫服务行业有力竞争者。自我国提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来,部分大中城市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内物管龙头企业如万科物业、碧桂园服务、招商积余等顺势而起,先后提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不同概念和具体举措,意在介入城市管理中,而市政环卫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是优先选择的切入口,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商业模式

一是自主运营模式,直接参与地方政府招投标或与地方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基于其精细完善的物业管理经验,头部物管企业利用自身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业务逐步延展到城市管理领域,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从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绿化园林养护、道路维护、市容环卫、秩序管理和应急管理、城市创新功能服务等方面,构建智慧城市服务网络,提供一体化的城市公共服务解决方案,如万科物业的“物业城市”、龙湖物业的“城市管家”、碧桂园服务的“城市共生计划”;二是与传统环卫企业合作,市政环卫服务是物业服务企业切入城市管理的重要入口,物管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地产物管类企业,通过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快速提升其市政环卫服务能力,如时代邻里收购广州东康、碧桂园服务收购满国康洁和福建东飞、中环洁与绿城服务的战略合作、雅生活服务与玉禾田签署《环卫一体化项目战略》加强在环卫一体化领域的协同合作,提升综合竞争力,落实中长期“物业+环卫”发展战略规划。

 

盈利模式

一是“墙内”的物业服务及增值服务收入,由于增值服务利润率较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提供增值业务增厚业绩,提升盈利能力;二是“墙外”的环卫一体化项目服务收入,主要是政府付费,来自财政资金,政府付费分为两种方式,分别为政府购买服务和 PPP 项目,整体而言支付更加迅速,收入稳定。

 

竞争优势

一是具有较强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物管部分业务与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部分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物管公司“围墙内”物业管理积累的经验,能够延伸到“围墙外”的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二是具备社区公共资产运营管理经验和基层事务经验,在公共资产运营和公共服务方面具备优势。三是资本优势,一些大型物管企业控股股东资本雄厚,如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等背靠大型国企,在项目拓展中能够满足招标方较高的资金门槛;四是由于物管市场化程度高,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成本管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固废处理类企业分析

 

目前下游固废处理类企业在市政环卫管养一体化项目的招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在于政府通常倾向于将此类一体化项目同垃圾处理项目打包招标,固废处理类企业参与项目有利于更好发挥上下协同效,因此一些龙头企业基于其在后端垃圾处置上积累的优势,具有很强的向上整合产业链的动力,如启迪桑德、中国天楹、瀚蓝环境等。

 

商业模式

目前固废处理类企业向参与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在实际运作中主要采取“环卫一体化+固废处理”打造大固废模式,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在设备制造端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收并购等方式逐渐增强设备制造能力,逐步构建“制造-环卫-固废处理”的闭环模式。垃圾处理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单位处理成本随着处理量的增大而下降,因此固废处理企业通过切入环卫领域,可以为垃圾处理业务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垃圾来源,既可以降低处置运营成本也可以降低经营风险。相比于固废行业内业务单一的企业,向上延伸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通过对制造、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及业务协调作用,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美国最大的3家环卫公司均为固废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凭借企业长期积累的政府资源,在市政环卫一体化项目获取上也有很大优势。

 

盈利模式

一是垃圾处理收入,包括垃圾处理费、发电收入。收入主要来自垃圾处置收入(即垃圾处理费*垃圾处理量)和发电收入(即上网电价*上网电量),因此盈利能力主要看垃圾处理费、吨垃圾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产能利用率。在BOT模式下,收入还包括建设阶段的工程收入;二是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三是环卫一体化项目服务收入,这部分收入在快速增长,已占部分企业营收的30%以上,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但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转向PPP模式,付费方式由原来的按月或季度考核合格即付费,转向按绩效付费,每年结算,需要遵循可用性付费和绩效付费的要求,付费方式的改变也带来投资收益时间上的错位对企业资金要求也更高。

 

竞争优势

一是政府资源优势,固废处理类公司通常与项目所在地具有较为深厚的合作关系粘性较强,在管养一体化项目获取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二是环卫+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全产业链布局,可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拿单能力较强;三是融资优势,主要是针对行业内具有国企属性的龙头企业,如瀚蓝环境既具有国企的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实施虚拟股权激励、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等也具有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四是项目运作管理经验丰富。

 

标杆企业:启迪桑德

启迪桑德成立于2003年,初期通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进入固废处置领域,2009年投资建设大型环保设备和环卫专用车研发,2014年布局城乡环卫一体化业务并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融合,目前公司已经构建了固废处置、互联网环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制造、水务五大业务板块,可为客户提供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以互联网+打造智慧环卫模式,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公司于 2013 年设立宜昌桑德环卫公司承接城乡一体环卫运营业务。公司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开发了环卫云平台将环卫进行“互联网+物联网”化,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设备将作业过程中的人员、车辆、设施等连接,实现智能化信息采集,一方面掌握车辆行车数据科学规划路线灵活作业,另一方面对各类设施及人员实时监管,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项目运营管理效率。通过“环卫+”深挖产业价值,依托环卫入口和清运优势,延伸后端物流、广告等业务,以智慧环卫为基础,打造包括垃圾分类、物流、广告、再生资源回收和社区服务的五位一体的创新业务模式。

公司具备五大竞争优势,一是拥有环卫装备制造公司,既能设备自产,又可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环卫专用车辆等,基本可满足环卫一体化项目常规设备需求,此外环卫设备客户与环卫一体化项目客户重合度较高,已有资源可充分利用;二是全产业链布局,提升拿单能力。设备、环卫服务、终端垃圾处理同时布局,更能满足政府众多项目一起打包招标的需要;三是全国网络布局,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四是中标雄安新区安新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示范效应显著;五是股东背景优势,2015年桑德集团转让29.8%的股权至清华控股,大股东由民营企业转为国有企业,但董事长一职仍由原民企负责人担任,既能借助国企的技术、融资优势,又能发挥民企的经营机制优势,在参与政府竞标中更具优势。

 

七、投资建议

 

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按对市政工程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2.31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9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1%,预计2023年末,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10万亿元。疫情后我国正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上提档升级,国家将更加重视市政管养等公用事业的综合化管理,而一体化治理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市政管养一体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延伸,如“城市大管家”,不仅是项目范围和深度扩大,在地域上也更注重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结构性不平衡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服务范围将更广、周期更长、金额更高,一些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服务年限长达30年,伴随着服务期大幅增长,企业一旦进入即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对于城投公司而言,行业目前竞争虽然相对激烈但市场集中度较低,城投企业长期参与城市发展建设积累了社会资源和项目运作经验,项目要求与城投企业定位、资源禀赋及能力要求匹配度较高,作为国有企业在参与市政公用这类较为关注企业信誉、责任感等的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也具备先天优势。

 

模式选择建议

一是以环卫为切入口,快速推进产业链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对于绝大多数城投企业而言,可以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环卫行业作为切入口,并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快速扩张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已有城投企业陆续进入,如漳州城投所属的漳州环境集团通过ABO模式获得漳州市环卫一体化运营授权,开启“环卫+市政”的新服务作业模式。

二是把握好先发优势。对于已有相关业务板块的城投企业应把握好先发优势,在强化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提供更多元化、更有附加值的服务;积极参与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的招投标,打造示范项目。提升机械化、智慧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通过提升企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将有利于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服务规范,管理可复制,为异地扩张打基础。加强对自身管理和服务经验的总结,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作业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人员能充分掌握,为管理经验和服务经验的快速复制提供保障。

三是可以考虑收并购或合资等方式快速切入。市政管养一体化项目,服务范围广涉及多个领域,对专业服务能力、技术能力、企业资质等方面要求较高。城投企业也可以选择收并购运营经验丰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快速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包括行业资质完善、专业人员储备等。此外目前一些参与主体倾向于同政府或城投类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获取相应资产资源,通过合资公司运作具体项目,城投类企业也可借此学习和积累项目运营管理经验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投资风险

一是政策因素带来的市场需求风险。环卫等公用事业市场化低于预期,政策落实和推进不及预期,因传统工作体制存在已久,部分地区市场化推进阻力较大。

二是人力成本持续上行的风险。我国人口红利不断消失,行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规模的扩大用工数持续增加,成本不断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应积极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打造智慧服务平台,降低用工量,同时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三是并购整合风险。企业通过收并购进行外延式扩张,但收并购标的质量、竞争优势、管理能力不及预期。

四是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目前管养一体化项目的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集中度较低,但是参与者众多,未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上下游企业的涉足以及不同领域的新企业的不断加入,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