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行业资讯
看得见够不着 中小企业融资还是难
阅读数:482

  “看得见,够不着。”有人这样形容当下的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纾困措施。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5万亿元,同比多增9608亿元;最新一次降准后,全国4000多家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6%,为历史上的最低水平。资金面整体宽松,市场利率逐级走低。然而,为何部分中小企业感受不到融资环境改善?为何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明显下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贷款利率变化不大

  贷款条件依旧严格

  “我们公司的贷款利率与去年12月相比,没有明显降低,可以享受的优惠服务只有一项,就是疫情期间新增的贷款或展期的贷款可以享受政府贴息,但我们公司没有此类贷款。”刘明(化名)是深圳一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对于当下银行资金面宽裕给企业带来的利好,他认为,就是银行的授信额度增加了,但是否放贷、条件是否放松,又是另一回事。

  而在一中型企业财务总监李弘(化名)看来,银行风控条件没变,额度也没有增加,企业实际受益不多。“我们去年展期的两笔贷款,年利率为4.8%,今年3月有一家商业银行说可以给我们贷款,贷款利率5.5%,后来左谈右谈,可以降到4.8%,但有附加条件,比如划转业务到该行、增加保证金等等。”

  事实上,在疫情期间,对于银行熟悉的企业,放贷条件可以松动。刘明告诉记者,如果是企业长期合作的银行,疫情期间适当增加授信额度是有可能的,“因为长期合作,彼此信任,分行、支行经理都有一定的审批权限,可以自己决定。”刘明说,但是新合作的银行,就没有这个“绿色通道”。

  不管是市里还是区里举办的银企洽谈会,刘明现在都不会参加,因为银行贷款条件没太大变化,参加了用处也不大。但刘明也能理解银行的“苦衷”,“银行毕竟也是企业,也要对股东负责,有自己的内控体系和考核标准,有些贷款条件确实很难执行。”

  记者发现,对刘明和李弘所在的中小企业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就是:第一,希望增加信用贷款。现在银行放贷基本上都要求有实物担保或实际控制人的财产担保。第二,降低贷款利率。但刘明也坦言,企业想要信用贷,银行要风控,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企业自己扛着。

  部分企业难以享受优惠政策

  2月29日,深圳推出“惠企16条”,加大产业资金倾斜支持,优先扶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提出划拨10%的市级产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贷款贴息,这意味着政府将拿出逾3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

  这看起来对企业贷款是极大的利好,但仍然没有解决企业的痛点。“前几天有个订单找上门,3个月的账期,到期后付款是6个月的承兑汇票,虽然我现在没有单做,但这样的订单,左想右想,我还是拒绝了。”叶成辉(化名)是深圳宝安一家生产电子零配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未来9个月的时间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敢接单是因为现在还被拖欠着几百万的货款。

  叶成辉指出,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只要能及时收回货款,其实不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但问题就在于,一些大企业经常拖欠货款,使其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政府与其督促引导给予信贷支持,不如想想如何去规范那些大企业,及时给中小企业们结算货款,这样也就不需要贷款了。”叶成辉说。

  叶成辉也很理解银行难处:“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很难获得授信,硬要银行给我们放款,也为难人家。”他认为,银行可以低息放贷给大企业,再由政府组织,强有力地督促大企业尽快支付拖欠小企业的款项,这样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企业生态环境。

  拖欠款,一直是悬在中小微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 950家中小板上市企业共形成了10690亿元的应收账款。事实上政府已对此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截至2019年12月底,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梳理出8900多亿元欠款,已清偿民营中小企业账款6600多亿元。但对更多规模小、家底薄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来说,虽然没有动辄上亿元的大额拖欠,但几十万、几百万的欠款,再加上经济形势变化,很可能就扛不过去。

  风控为银行首要任务

  惠企力度正在加大

  资金面宽松,企业却依然贷款难,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银行,成为这对矛盾的关键,银行的难处在哪里?

  “银行可放贷的钱是增加了,可同时市场风险也在加大,并不是有钱就要多放贷。”深圳一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钟昆(化名)对记者表示,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首先考虑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风险有多大。虽然现在政策在向中小企业倾斜,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再加上疫情,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都在增大,银行放贷理应更加谨慎。“融资条件好的时候,企业可以向多家银行贷款,而现在环境下,我们也担心企业能否在其他银行贷款,会不会被别的银行抽贷,如果借不到或者被抽贷,我们贷款给企业就会很被动。”钟昆表示。

  受访人士指出,风险是银行放贷首要考虑的问题。“总行也给分行下达任务和额度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执行起来难度不小。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信用贷款风险太大了。”国内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彭晖(化名)告诉记者,现在许多银行都有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产品,金额在100万元左右,也有些只有三四十万,可以满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但是,贷款企业必须拥有大公司背景,或者银行对这家企业非常熟悉,只因短期遇到应收账款问题,这两类企业银行都可以批,其他的就基本不可能了。

  此外,银行对企业的穿透式调查,也是许多小微企业难过的一关。“企业是否有稳定的订单,是否和大企业合作,是合作多年还是刚刚开始,把货卖给了谁,销售回款怎样,明年后年的经营情况预计会怎样,有怎样的经营策略等,这些我们都会详细考察。”钟昆表示。

  大企业、大集团无疑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比较可靠的信用背书。“我们也会倾向于给一些大集团下属企业或者分支机构贷款,即使这些下属企业刚成立不久。”彭晖表示。

  记者从受访人士中了解到,其实银行对于普惠性的放贷动力并非很足,关键在于风控和问责机制问题,但是在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均会寻求平衡,银行之间也会在业务量上形成一定的默契。“信用贷款,总量上是有控制的,审慎介入。其他银行做我们也要做,但谁也不会做太大,也不会完全不做。”彭晖说。

  小微企业贷款

  风险定价是关键

  此次疫情对许多中小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企业的资金需求也相应增加。日前,深圳启动“金融方舟”项目,纾困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据了解,“金融方舟”重点帮扶三类中小企业:一是受疫情影响明显的外贸出口、交通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企业;二是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三是受疫情影响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首批企业共有1020家,这些企业将获得牵头银行组织提供的咨询诊断服务和财务优化建议等,并可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获得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融资担保等综合授信支持。此外,各银行在授权范围内,为“金融方舟”内企业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和优惠利率,方舟名单实行动态管理,企业正常经营后将出方舟,新的困难企业将被筛选纳入。

  在银行方面,除了要应对贷款需求的增加,还需要解决存量贷款还款压力的问题。记者调查了解到,对于疫情期间中小企业遇到的还款问题,许多银行纷纷做了相关调整,也针对疫情推出了相关产品。“我们调整了还款周期,也适当减免企业利息。”钟昆表示。彭晖也告诉记者,他们对疫情期间还款有压力的企业,会给予适当的展期,不算作逾期。

  在彭晖看来,近两年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已经有所改善。“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总行会有专项授权,给我们一个企业池子来筛选客户,一般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或者核心企业推荐的企业,都能获批,而且一周内就可以完成。”彭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信用贷款,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

  事实上,去年以来,国务院已多次部署措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承认的是,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是世界难题,不只在中国,需求和风险似乎是一个天然的矛盾。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个矛盾的症结:银行从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成本,收集潜在小微客户的足够信息,以此确定一个较为确定的预期损失率,实现风险定价,从而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的合理回报和商业可持续,但问题就在于“能否做到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成本”。

  在王剑看来,大家平时觉得小微信贷风险高,其实并不准确。小微企业分布于百业百态,不可能全部属于高风险生意,其实风险有高有低,高度分散。但是,从里面找到目标客群、选出低风险企业,其业务成本却非常高。但是,这个成本却是省不得的,如果“偷懒”,忽略了这个特殊性,直接套用一些不合适的标准化信贷技术,无法破解信息不对称,最后肯定是一堆坏账。有银行尝试过这种做法,最后吃亏,就给了大家一个“小微信贷高风险”的错误结论。

  “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但不代表没有信息,而是它们的信息是非书面化、非格式化、非结构化的。”王剑认为,银行不仅要在线下考察上下功夫,还可以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来获取企业的信息。事实上,有些大型银行已经前瞻性地意识到银行不做小微贷就没有未来,许多大中型银行也开始介入中小微企业领域。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环境没有趋势性转好的变化,只有周期性变化,银行做小微贷的动力是盈利能力,其实会做的银行,小微贷也很能赚钱。”王剑认为,当前政府也给各大银行下达了任务,可以预见,大中型银行会逐渐向中小微企业下沉,这一趋势会长期存在。

原文链接:http://finance.jrj.com.cn/2020/04/17025029308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