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乡村振兴专栏1|南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及实施路径
阅读数:874

 

新专栏背景:全面准确研究、比较和分析南京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政策措施、重点领域、参与主体及投融资等,对于正确把握南京及都市圈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区域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系列专栏研究,通过四篇文章,分别政策路径、政府和国企主体、社会资本参与主体、土地及投融资等几个方面,研究分析南京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重点领域、主体职能以及投融资模式,并以成都的相关经验作为借鉴,期望对国企、社会资本参与南京乡村振兴相关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

 

来源:研究中心

作者:刘洪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随后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规划,以及重塑城乡关系、改善农村经营制度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要点,乡村振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提出至2020年底是乡村振兴准备实施阶段。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从战略层面上巩固农村建设在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地位。从2021年开始的“十四五”,乡村振兴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时期。

乡村振兴承前启后,既是对早期政策的肯定性总结延续,也是对发展的新要求,更是为应对我国“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必要和有力举措。同时,还将扩大内需、拉动有效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 南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建立完善

2018年5月南京市委发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愿景,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3月《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正式实施,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全省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围绕“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以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配套政策上,2018年10月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若干土地政策措施》,围绕解决乡村发展用地选址难、指标缺等突出问题,强化土地制度供给。2019年3月出台《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0大投资重点领域,细化了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搭建了一体化的对接服务平台。2019年8月,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促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南京市将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为突破口,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乡村振兴。

在规划实施上,关于产业发展,2018年7月《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增加绿色供给为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2020年3月《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色水产、经济林果、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6个产值百亿级产业。在乡村建设上,实施了《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年新建50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35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表1 南京市乡村振兴相关规划、政策文件一览

 

 

二、南京乡村振兴政策路径导向分析

实施战略上,南京市以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路径。具体实施上,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企业、项目为带动引领。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加以引导规范,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实施。

在实施战略选择上,基于都市圈区位优势和高起点,确立城乡融合总路径和发展定位。一是南京立足于“特大城市”级别的乡村演变规律,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特大城市”、全国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南京所有辖区已经全部实现了直管区。城市城镇化推进较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3%,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为2.0∶35.2∶62.8;相较成都同期城镇化率77% 和三次产业结构3.7∶30.6∶65.7;无论农业经济,还是农村人口占比都较低。因此,南京立足大都市、都市圈演进下的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规律,以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总路径。在总体目标中,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在目标定位上,提出“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先行探索,为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在产业发展上,着重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在规划实施方面,南京开展城乡融合“十大工程”建设,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改革试点。同时,可借鉴成都的配套改革和平台建设举措。

南京全面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建设。南京围绕“强富美高”南京,及“古都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出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建设行动,包括城乡融合改革创新试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农村善治推进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人才振兴、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等十大工程,涵盖了乡村振兴全部层面。机制改革方面,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南京高淳区、溧水区),2021年3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等5项试点任务。在产业发展方面,2018年7月《关于推进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2018年4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提高发展质量,更好地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培育一批质量高、实力强、带动大、机制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使之成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成都则提出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行动”、“五大改革”、“七大平台”建设。出台《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包括“全域乡村规划提升,特色镇(街区)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护,大地景观再造工程”等十大工程。为给乡村振兴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成都推进改革创新,实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五项重点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聚焦“农村土地交易平、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农产品交易服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开展“七大平台”建设。

相较而言,成都“十大工程”、“五大改革”、“七大平台”建设,工作任务更聚焦、更系统,尤其是“七大平台”建设,聚焦乡村振兴机制保障和服务的短板,措施更有针对性,而南京虽然在农业品牌建设、服务等方面也建设一些平台,但总体略显不足,这方面可以向成都学习借鉴。

 

(二)在政策配套方面,南京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政策措施。同时,可借鉴成都的发展基金设立和奖补做法。

2019年5月出台《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0大投资重点领域,细化了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搭建了一体化的对接服务平台。关于最关切的土地政策,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若干土地政策措施》,围绕解决乡村发展用地选址难、指标缺等突出问题,强化土地制度供给。以及《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促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为突破口,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成都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8年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在配套政策上出台了《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从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城乡空间形态重塑、促进现代农业创新链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供应链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价值链建设等十大方面,大手笔进行政策激励,推进乡村振兴。此外,设立100亿元特色镇和川西林盘建设发展基金、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最高配套100万元、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开设线下体验店最高补贴200万元等奖补措施。

在实施的具体方面,南京和成都各有特点。南京的政策配套和激励相对较为系统,从“点状”土地供应试点、产业融合项目土地政策、财政奖励、人才激励等全面的政策进行配套支持。成都则主要在项目激励措施,特别是在重点推进的特色镇和川西盘林建设领域,设立建设发展基金,展现出明确发展重点和政策目标导向。这方面,南京可以推出类似特色乡村振兴基金,或城乡融合示范建设基金等。

 

(三)在落地实施方面,南京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企业项目为带动引领,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实施。

首先以企业项目为引领,开展村企联建行动。依托江苏省委提出的“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倡议,市委市政府举办“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企村对接活动。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出台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依托产业项目,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与乡村积极参与。实施不到半年,全省已有2571个村和2332家企业达成联建合作协议,联建项目2834个,14.8%的村(居)参与联建,南京市市联建率位居全省前列。从南京来看,开展“资本‘下乡’,企村‘结亲’”以来,已有196家企业与258个村(社区)签订联建项目321个,意向投资额423亿元,行政村参与联建覆盖率达37.3%,位居全省前列。政府搭台、市场引导,立足双赢联建机制。精准对接,为企村“自由恋爱”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切实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保障。引入国资“下乡”,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南京走出了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其次吸引资本下乡,推进高质量城乡融合。以江宁区为例,江宁高质量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案例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27篇之一的县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江苏省唯一;江宁着重引资下乡,增强乡村产业支撑,创新业态盘活“资源”,“美丽乡村 +物业公司”有力带动了乡村发展。实施“农业 + 互联网”,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 +旅游” 擦亮江宁旅游新名片,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之中,江宁区实现 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联动,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江宁用实践表明以城乡融合破解乡村振兴难题,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

成都则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作为关键举措,通过生态振兴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有机地统一,实现产业振兴,助力传承发展成都的中华农耕文明,实现文化振兴,从而带动人才振兴,促进组织振兴。成都乡村绿道建设。成都推进乡村绿道建设,对村道、组道、机耕道、河堤进行绿道改造,加密乡村绿道,和园林道形成网络体系,能够发挥绿道生态保障、健身运动、文化博览等功能。满足农机运行与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川西林盘建设。林盘关系到“西控”特色镇(街区)和产业园发展。在“西控”区域,为引导要素资源向特色镇(街区)和产业园流动,产业向其集聚,及人口向其转移,提出创建“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和“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都以林盘作为支撑。同时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全域景观化景区化,特别是推进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等标志性建设,对推动成都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具体推进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项目。2018年成都实施了第一批554个重大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整治、现代农业生态圈培育、农产品加工物流、农商文旅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生态治理等领域,项目投资重点突出,大项目占比多,财政投资撬动作用明显。

南京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企业和项目作为引领带动,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科技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路径比较清晰明确。具体包括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富裕路”的项目对接活动,以项目为抓手,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综合开发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时着重引资下乡,通过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支撑,创新业态盘活“资源”。成都则以实施乡村绿道建设、特色小镇和川西林盘为重点,推动重大项目集中落地实施,任务重点更突出,任务抓手更聚焦,政府的推动更为有力。

 

 

● 小结

总体说来,基于发达都市圈区位、国家特大城市和发展基础优势,南京确立了明确的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总体路径和相应发展定位,相较而言,南京乡村振兴更注重以市场化、机制化手段来推动,通过企业项目带动来实现乡村振兴;而成都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发挥的直接作用更大些,力度措施推动性更强些,抓手相对更具体些。这些差异体现两个城市发展基础、环境、战略定位的不同,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实施举措、配套政策方面,南京可以借鉴实施一些成都的乡村发展平台建设、发展基金设立、产业及乡村建设奖补措施等经验,以及聚焦重点实施一些重大乡村振兴工程等。

 

附表:国家重要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和会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