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盘活存量资产方式5|两类公司的实践路径——以成都为例
阅读数:967

 

背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19号文共提出24条意见,主要涉及盘活存量资产的重点方向、存量资产的盘活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政策支持、如何用好回收资金、风险防控、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尤其是在存量资产的盘活方式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公募reits、PPP、两类公司、兼并重组等七种方式。在此背景下,南京卓远特别推出盘活存量资产方式系列专题,将结合各地实操实践以及典型案例情况,提出实操建议,助力城投公司投融资创新、实现存量资产和新资投资的良性循环。

 

来源:南京卓远

 

5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提出我国存量资产达百万亿元级别,存量资产盘活市场空间广阔。文中提到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实质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资产,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方和专业运营管理机构等,提升存量资产项目的运营管理能力。

 

两类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改革的助推器,手中拥有不少交通、水务、能源等方面的存量和资产亟待盘活,因此两类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显得有味重要,本文将以成都两类公司为例,从成都经济地位,国资布局优化,两类公司实践探寻两类公司经营之道。

 

自从2017年成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后,4年过去,成都国企已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经营主体转向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载体,接下来,成都将继续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定位,从提高战略执行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营运的效率、提高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入手,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成渝双城经济圈

——两中心两地协同发展

 

(一)区域发展

 

成都一直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大都市区、重庆主城都市区以及受“双城”新极化与强辐射的轴带而集成的经济圈。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强化物流枢纽功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助力内循环,打造第四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内循环最大的回旋余地,也可以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图1 成渝双城经济圈

资料来源:相关网站收集整理

 

(二)城市功能及定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成都单极核心城市难以独臂支撑整体西部发展,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川渝分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双城背向发展,资源收购难以集中。因此,围绕建设双城经济圈,成都将与重庆联合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两地相向发展,发挥以点连轴的作用,解决中部塌陷问题,做大做优做强内陆地区极核功能。

 

图片

 图2 成渝双城经济圈功能图

资料来源:相关网站收集整理

 

因此,成都将会主动推动协同发展加快成势,主要从构建区域发展生态圈、务实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强调依托产业生态、消费市场、枢纽能级等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区域经济生态。

 

在城市群中,成都将加快公园城市示范区、“两区一城”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升门户枢纽地位,着力推动本市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以此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成都和重庆相向发展。

 

同时,推动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设,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开展“新基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项目建设。协同建设重大平台,围绕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推进科学城建设、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等,打造更多跨区域承载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以大项目大投资促进疫情后成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在成渝经济圈中,成都需要将自己打造成具有较强支撑力和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推动整个区域发展实现“水涨船高”。

 

 

 

国资布局优化

——五大产业板块,

形成一企一行业格局

 

(一)国资规模

 

成都市国资委直属企业14户,其中,成都市属国资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2家上市公司,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化岩土(002542),红日药业(300026),莱茵体育(000558.SZ)、兴蓉环境(000598)、博瑞传播(600880),成都燃气(603053)、高新发展(000628),成都银行(601838)、锦泰保险(870026)其中,成都兴城集团迈入“中国企业500强”,成都产业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成都银行等7户市属国企进入四川百强企业。

截至2021年6月,成都市属直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市属直管企业资产总额26431.77亿元,同比增长18.96%;所有者权益5155.46亿元,同比增长13.51%;营业收入1500.94亿元,同比增长104.71%;利润总额151.3亿元,同比增长54.11%;净资产收益率4.73%,同比增加0.95个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市属直管企业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64.9%、72.5%、54.7%、32.6%。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成都市直属监管的企业规模和投资占比情况如下:

 

表1 成都市国有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天眼查

 

可以看出,成都市国有资本投入集中在成都交子金控、成都交投、成都产业投、成都轨道交通,占比达到62%,除了基础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主要围绕在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较少,不同国有企业间有所侧重,总规模量增速较快。

 

(二)国资布局

 

成都市国有资本围绕服务城市战略、契合功能取向为核心,主要集聚在重大产业、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集中,深耕细分领域,形成“一行业一企业、一主业一公司”的产业格局,各集团围绕主业进行业务布局调整和产业链整合,契合城市定位、充分体现功能、企业错位发展的国有资本布局基本形成,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

 

重大产业:主要由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承接板块内容。成都产业集团市一个引领构建成都市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性的产业投资平台,着力引导支柱性、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发展,提升成都市产业发展层次和能级。聚焦“产业投资、产业地产、产业服务”,助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经济发展排头兵,助推“东进”战略实施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创新主体培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提供城市开发运营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国际化城市开发运营平台,推动房地产板块向市场化转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发展,优化资产投资结构。

 

金融行业:主要由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锦泰财产保险、成都银行组成。旨在打造全牌照、全产业链、多元化支撑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平台。成都交子金控投资覆盖银行、证券、保险、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典当、产业基金、创业投资、产权市场、资产经营、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基础设施:主要由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接。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旨在打造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平台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成都交通投资集团着力打造西部领先的综合性交通设施建设平台,增强市内交通运转能力,提升对外交通互联互通功能。

 

生态环境:由成都咨询设计集团承接。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是成都市围绕公园城市示范区而进行的制度设计,立足于成都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新兴世界城市,满足公园城市建设需要而进行的战略安排,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在理论探索、理念更新、实践创新、 场景营造等多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公共服务:由商物投集团、成都益民、成都传媒、成都文旅,成都轨道交通集团组成。商物投集团围绕促进市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要求,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综合性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平台。成都文旅集团打造享有全球美誉度和最具创新活力的旅游文创运营平台着力培育天府文化、人文成都特色品牌体系,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转型发展。益民集团以服务城市居民美好生活为目标,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产业链和生态圈,致力发展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农产品及食品龙头企业、高品质生活服务的综合运营商。

 

总的来说,成都市国有资本在产业布局上更多地集中在城市战略服务上,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点在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城市服务商、建设商,但是在新兴战略领域仍然依靠城市政策吸引龙头入驻,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存量项目的具体操作问题

 

按照五大产业板块,一企一行业的国资布局,成都市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结构,积极探索两类公司的打造,发挥国资国企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成都《优化市属国有资本布局工作方案》,围绕专业化重组、压缩管理层级等方面对下属20家国有企业进行优化整合,整合后国有企业缩减到13户,在2021年又新设一户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并且形成了一级资本运营平台、二级投资经营平台、三级专业化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结构,同时将集团层级三级以内控制在三层以内,一级企业负责资本运营和集团管控,二级企业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三级企业原则上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功能定位。

 

图3 成都市国有资本结构

 

“9+3+2”战略横向重组:对存量国企按照产业规划进行横向重组,同时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组建专业化公司,新增一家国企,最终设立9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3家专业产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和市公交集团经营性质和行业特殊性不参与重组整合,在产业引导、新经济培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轨道交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通过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运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了契合城市定位、充分体现功能、企业错位发展的国有资本布局。
 

图4 成都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路径

 

纵向压缩:成都国资结构优化过程中,横向重组形成了契合城市定位、充分体现功能、企业错位发展的国有资本布局,纵向整合进行持续深入,聚焦“一行业一企业、一主业一公司”指导企业加快推进内部专业化整合。9户中有7户一级企业管理层级已压减到3级,注销二级以下低质低效企业23户,完成110户退出。其中一家国资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完成占全市国资国企总数近三分之一的136家企业的逐一梳理,8级管控层级明确为3级管控,已启动98家企业的“关停并转”,完成11家企业清退。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推动下,成都市国有资本处于调整期,主要以服务城市战略、契合功能取向为核心,集聚在重大产业、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大领域,因此,成都市两类公司转型起步也较晚,发展层级较低,目前处于对原有企业及行业进行重新梳理、优化调整公司业务结构,推动主要业务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形成新的业务单元的阶段。